長眠著770位烈士的鶴壁市烈士陵園
青山埋忠骨,英魂勵后人
門衛張泉整理烈士墓碑前的花朵。
主體紀念碑。
□鶴報融媒體記者 祁凱燕 文/圖
位于淇濱區金山街道后小屯村西北方向的鶴壁市烈士陵園,占地60.34畝,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安葬著我黨我軍各個時期在鶴壁大地上犧牲的770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440人,無名烈士330名。園區建有烈士紀念館、豫北戰役無名烈士集體墓和陳錫聯將軍題詞紀念碑、主體紀念碑、紀念廣場等紀念設施。
陳錫聯將軍為長眠于此的178位無名烈士題詞
2001年,中共鶴壁市委、鶴壁市人民政府決定遷移大梁莊烈士墓,擇址于金山寺東建設市烈士陵園供人們瞻仰憑吊。市烈士陵園開工建設后,于2002年3月7日舉行了大梁莊烈士墓烈士遺骸遷安儀式,將我軍在豫北戰役犧牲的178位無名烈士安葬在主體烈士墓中。
“豫北戰役時,我軍犧牲的戰士大多是18至22歲的青年,原籍在河北省武安市、涉縣,山西省潞城等地,除個別烈士外,其余烈士都是裹白布直接下葬。”4月19日,市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羅華綱介紹,1947年4月,由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指揮的豫北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其間通過圍城(湯陰縣城)打援的方式,在我市火龍崗附近全殲援敵王仲廉部第二快速縱隊,繳獲大炮158門、輕重機槍500挺、長短槍4562支、炮彈2000發、子彈300萬發、坦克8輛、汽車15輛及其他戰利品,解放了淇縣、滑縣、??h三城,為解放湯陰、安陽、新鄉,奪取豫北戰役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掃清了障礙。
戰后,部分烈士葬于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后勤部所在地——淇濱區黎陽路街道大梁莊社區東。1990年8月,豫北戰役期間的主攻部隊——晉冀魯豫野戰軍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將軍專門題詞:“豫北反攻作戰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而這幅題詞也被銘刻在紀念碑上,屹立于烈士墓前,歷經風雨守護英靈。
散葬烈士墓集中遷葬,讓592位烈士不再“孤單”
2012年以來,我市按照國家要求,啟動了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集中搶救保護工程,將散葬在我市范圍的592位烈士遷葬至市烈士陵園集中管理。
其間,開發區海河路街道侯小屯村零散烈士墓集中遷移安葬烈士遺骸的經過令人感動。當時負責遷移安葬烈士遺骸的大多是侯小屯村的黨員,一些老黨員已70多歲高齡,但仍堅持義務參加遷移安葬工作。“一位老黨員說,如果不是這些為了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們,也沒有如今的幸福生活,現在能為烈士們遷移安葬,他們累點兒沒啥。”羅華綱至今記得,當時尋找到第一個烈士墓穴后,工作人員立即放下手中的鐵鍬和鋤頭,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鏟子和手一點兒一點兒地清理烈士遺骸、遺物。
“因為時間久遠,當工作人員從墳墓里挖出寫有烈士名字的瓦片時,瓦片上的字跡一接觸空氣就迅速消失了。后來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工作人員取出瓦片后馬上浸泡在水中隔絕空氣,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將內容抄錄下來。”羅華綱說,通過這種辦法,共保存下11名烈士的信息,其中姚小忠烈士的隨葬瓦片上,還明確記錄了他的部隊番號(八二二營)及犧牲時間(1947年4月6日)。
“為國獻身的烈士們值得后人永世敬仰!”
為慰藉烈士家屬及教育后人,市烈士陵園在2012年至2014年啟動了二期建設,建起烈士紀念館、主體紀念碑、紀念廣場等紀念設施,同時在園區開展道路硬化、增強綠化、增設雕塑等建設。
“市烈士陵園在我市乃至周邊發揮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在每年的清明節、烈士紀念日、‘八一’等重要節日期間,社會各界人士、青少年學生都會到市烈士陵園祭奠烈士。”羅華綱告訴記者,隨著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集中搶救保護工程實施和市烈士陵園工程建設陸續完工,市烈士陵園的基礎設施也得到逐漸完善。
如今的市烈士陵園安葬著我黨我軍在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770名,其中有名烈士440人,無名烈士330名。園區建有烈士紀念館、豫北戰役無名烈士集體墓和陳錫聯將軍題詞紀念碑、主體紀念碑、紀念廣場等紀念設施。烈士紀念館采用聲、光、電和雕塑、場景再現等形式,展現了我黨在我市活動的歷程以及革命戰爭的情況和烈士事跡,其中陳展圖片600余幅,炮架、子彈等革命文物和烈士遺物200多件,大型場景再現3處、大型雕塑2處,影像資料、文物復制品若干,不僅是我市內容最翔實、方式多樣的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還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市政府公布的唯一市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市黨史教育基地。
“今年是我在烈士陵園看門的第20個年頭,每次看到老兵在家人的攙扶下來這兒悼念戰友時,我都會忍不住流淚。”市烈士陵園門崗張泉是后小屯村的一名老黨員,他告訴記者,能常年守著烈士們的墓碑,這讓他的心里很踏實,“為國獻身的烈士們值得后人永世敬仰!”
發布時間:2021-04-22 09:56 來源:鶴壁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