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專題 > 慶祝建黨100周年 > 追尋初心 鶴壁印記 >

豫北戰役期間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方醫院所在地——施家溝村

豫北戰役期間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方醫院所在地——施家溝村
家家是病房,戶戶住傷員

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方醫院重傷員治療處舊址。

□鶴報融媒體記者 王玉姣 文/圖

 在鶴山區姬家山鄉施家溝村,每年清明節,村民們都會到村西北四畝堰地祭奠長眠于此的在豫北戰役中犧牲的烈士。

1947年,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出師太行,挺進豫北,進行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豫北戰役。其間,晉冀魯豫野戰軍在施家溝村設立了后方醫院,救治傷員,保證部隊的戰斗力。

“當年,解放湯陰的戰斗處于激烈狀態,我們村的壯勞力成立擔架隊,上前線轉運傷員;婦女們成立婦救會,護理傷員。婦女們洗傷員的血衣、繃帶時把村中的一條小河都染紅了。”4月7日,施家溝村72歲的趙安金說。

大人護理傷員,小孩兒站崗放哨

 在趙安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豫北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方醫院舊址。趙安金首先帶記者看望了村民張各珍。張各珍今年93歲,當年她是村里的婦救會主任,參與了護理傷員。

“1947年春天后方醫院成立,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傷員從前線被抬過來,村里很多人家里住滿了傷員和重病號。”提起當年后方醫院的一些事,張各珍記憶猶新。

張各珍回憶,那年,施家溝村已經解放,群眾基礎比較好,距離前線不遠,且村子處于深山,隱蔽性好,比較安全,這也是晉冀魯豫野戰軍把后方醫院設在施家溝村的原因。當年,后方醫院的醫護人員還不到30人,前線不斷送來傷員,傷員最多時有上百人,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協助軍醫護理傷員。

 村民們成立了擔架隊,有的抬傷員,有的跋涉幾十里山路往前線送彈藥。婦救會組織婦女為傷員做飯、喂水喂飯、洗衣服、接屎接尿;孩子們組成兒童團,晝夜輪班在山上站崗,防止敵人破壞醫院。護理傷員時,我們要給傷員擦身體、換繃帶,攙扶傷員鍛煉,我們還在水井旁支了3口大鍋,用開水煮繃帶和手術器械消毒。”

在那段艱苦的日子里,戰士們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段時間由于傷員多,村里的6個護理點住滿時,村民紛紛騰出房子,讓傷員住到自己家養傷,當時“家家是病房,戶戶住傷員”。張各珍護理傷員特別細心,部隊一般會安排她護理重傷員。

 有一次,她負責看護一名胳膊被炸斷的年輕戰士,她看到這名戰士受傷的情形時,眼淚一下就流了出來。為了寬慰那位戰士,她在護理時講笑話給他聽。從交流中她了解到這位戰士是林縣(今林州市)人,他家距離施家溝村還不到二十里地。“我當時很想去通知他的父母,可是被這名戰士阻止了,他還一個勁兒向我道謝。”張各珍回憶起那段往事時邊擦眼淚邊說,在村里養傷的戰士常把“謝謝”掛在嘴邊,輕傷員還主動幫村民干活兒,婦女們則熬夜縫軍衣、做軍鞋。“部隊撤離時,專門殺了兩頭豬給我們改善伙食,部隊領導在臺上講話時還向我們表示感謝,好多戰士哭著向村民敬禮告別。”

救治700多名傷員,受到皮定均將軍表揚

 施家溝村的許多傳統民居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傳統民居均以石頭為主要建筑材料,依山就勢而建。“這些房子比較堅固、寬敞、冬暖夏涼,適合傷員休養。其中李家大院南坪3號院是當年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方醫院的指揮部和重傷員治療處。”趙安金說,李家大院南坪3號院如今是李付所、李永江等4戶村民的家。該院落共有11棟32間房屋,房屋從低處向山坡依次為前院、中院和后院,且之間有地道相連,如遇緊急情況,可通過地道從前院退至后院,最后從后門進到山里。

趙安金介紹,南坪3號院前院的一間堂屋便是當年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方醫院的重傷員治療處。這間屋子為石砌圓拱結構,面積約50平方米。張各珍回憶,當時,后方醫院只有簡易的醫療用具和用品,村民們把床鋪或門板送到這兒當病床,這里最多時住著二三十位重傷員。

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方醫院指揮部舊址旁邊的一處四合院是村民王文軍的家。當年,這里不僅是傷員休養點,也是手術室。“好多傷員做了截肢手術,我們看著就心疼,護理起來也更加用心,大伙晚上輪流熬夜看護他們。”張各珍說,為了給傷員補養身體,村民們拿出平時舍不得吃的雞蛋、小米,自己則吃米糠、野菜。

“我聽家里的長輩說,當年條件艱苦,救護人員想盡辦法保證傷員能接受治療、能有飯吃,有的傷員需要一口一口地喂,我們這里前后共接收700多名傷員,大多數傷員被治好后重新歸隊,皮定均將軍曾經表揚過后方醫院作出的貢獻。”趙安金說。

11位無名烈士長眠施家溝

 趙安金介紹,當年有不少戰士因醫治無效而犧牲,部隊就把犧牲的戰士安葬在村西北的四畝堰地,在墓中放一塊刻有該戰士信息的磚。村民們也是從那時起,每逢清明節就到四畝堰地祭拜革命烈士。

四畝堰地最多時葬著上百名犧牲的戰士。后來有不少烈士家屬找到這里遷走烈士的遺骸。目前,還有11位烈士因個人信息丟失而長眠于施家溝。

 每次提到這些烈士,趙安金就禁不住眼含熱淚。趙安金說,他在村里的小學任教時,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到四畝堰地緬懷先烈。施家溝村的黨員每年也會集體到四畝堰地祭拜無名英雄。

斯人已去,歷史將永遠銘記。

 

發布時間:2021-04-14 08:45 來源:鶴壁新聞網
97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