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專題 > 慶祝建黨100周年 > 追尋初心 鶴壁印記 >

石林會議:偉大的轉折歷史的豐碑

 

 石林會議舊址——位于山城區石林鎮中石林村村口的法隆寺。

□鶴報融媒體記者 岳珂 文/圖

為貫徹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制定的“兩翼鉗制、中央突破、三軍配合”戰略方針,1947年6月1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在石林現山城區石林鎮中石林村)法隆寺的中佛殿召開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各縱隊首長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晉冀魯豫野戰軍參謀長李達以及陳再道、宋任窮、王近山、陳錫聯、曾思玉、王宏坤、王秉璋、楊勇、秦基偉、曾紹山、杜義德、鄭國仲、閻紅彥等各縱隊首長20余人。這次會議史稱石林會議,是中國解放戰爭進入新高潮的一個起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一次重大部署,揭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一棵將軍柏和一段軍民魚水情

中石林村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千年古柏,這棵古柏又名三圣古柏,植于魏孝靜帝武定元年(543年),樹高26米、樹圍5.5米、樹冠156平方米,被原平原省命名為“華北第一柏”。在當地村民的口中,這棵古柏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將軍柏。70多年前,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駐扎在石林時,這棵古柏距劉、鄧當年駐扎在此時的故居僅百米,劉、鄧常在古柏下對弈廝殺、縱論戰局,村民們此后便將古柏敬稱為將軍柏。

4月6日,正在古柏下歇息的中石林村91歲村民魏青梅向記者講述了她記憶中的解放軍。魏青梅當年還不到20歲,提起解放軍,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嚴明的軍紀。“都是好人啊,住到家里,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挑水劈柴都替咱做了。”魏青梅對當年的點點滴滴記憶猶新,“以前咱這兒也來過國民黨的軍隊,都跟土匪差不多,見啥拿啥,還打人。解放軍一來就讓人覺得不一樣,不拿咱家的一點兒東西,吃啥用啥都給錢。”

說起解放軍,魏青梅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解放軍戰士不管在誰家住,那家的水缸一直都是滿的,借的東西用完就還回來,干啥事之前都會問問咱,那真是讓人心窩里都是暖的。”

解放軍嚴明的軍紀在群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大激發了青壯年參軍、參戰、支前的積極性。石林會議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解放軍在這里駐扎期間,不少青年在“參加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口號聲中參軍、參戰。“有結婚不久的青年婦女送丈夫上前線的,有父母送兒子參軍的,還有兄弟爭相參戰的。”工作人員說,據當時統計,鹿樓、石林、耿寺3個地區參軍的有200多人,參戰民兵有1500多人,支援軍糧50多萬斤。

也就是在這溫馨的軍民魚水情中,承載著重大歷史使命的石林會議在法隆寺召開了。

石林會議揭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位于中石林村村口的法隆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在寺院中依然存在的石碑上,“大清乾隆十九年法隆寺重修中佛殿碑記”的刻字依稀可辨。據記載,法隆寺南北約300米、東西約100米,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1947年6月1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在法隆寺的中佛殿召開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各縱隊首長會議,史稱石林會議。

史料記載,早在會議召開前數月,國民黨軍隊就開始了對山東和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為牽制敵軍,配合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作戰,劉鄧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舉行了著名的豫北戰役。在近兩個月的戰役中,我軍先后收復了??h、淇縣、湯陰等地。攻打湯陰時,距離縣城僅10公里的石林就成了劉鄧大軍的后方。

石林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貫徹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的形勢和解放軍不失時機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的指示精神,以及“兩翼鉗制、中央突破、三軍配合”的戰略方針。會議分析了千里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我軍控制中原及大別山,不僅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直接威脅國民黨后方,迫使其進攻山東、陜北的部隊回援,還特別有利于解放軍揮師渡江,從根本上改變全國戰局態勢。

石林會議后,劉鄧大軍加緊了南征的準備工作。6月30日夜,劉鄧大軍12萬人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劉鄧大軍從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前堵后追中殺開一條血路,穿越黃泛區,渡過沙河,搶渡汝河和淮河,于8月末進入大別山區。劉鄧大軍依靠人民群眾,艱苦作戰,粉碎20萬國民黨軍隊的輪番進攻,至11月殲敵3萬余人,建立33個縣的民主政權,站穩了腳跟。與此同時,陳謝大軍和陳粟大軍在黨中央指揮下分別進入豫陜鄂邊地區和豫皖蘇平原。

至此,三路大軍都打到外線,形成“品”字形進攻陣勢,直接威脅南京、武漢。12月,三路大軍協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大別山的重點圍攻。中原地區變成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從此,人民解放軍在獨特的形勢中以獨特的方式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

石林會議因其召開的特殊背景及其承載的重大歷史使命,使其成為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軍事會議。它不僅在人民解放軍軍史上,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這次會議是中國革命轉向高潮,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具體表現,也是將解放戰爭引向國統區、推向全國的前奏。石林會議是中國解放戰爭進入新高潮的一個起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一次重大部署,正式揭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在山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的陳傳信多年來一直研究石林會議,結合自己的所學所思所悟,他對石林會議精神內涵有了自己初步的認識。“在我看來,石林會議的精神內涵就是對黨忠誠、聽黨指揮,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思想統一、紀律嚴明,軍民團結、魚水情深。”陳傳信說。

石林會議的召開體現了劉鄧大軍堅決落實中央戰略意圖的大局意識,勇于犧牲的擔當精神,更是堅持政治建軍的忠誠品質。劉鄧大軍根據黨的七大的精神開始恢復部隊黨委制的試點,堅持了毛澤東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為實現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

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如今,石林會議已經過去了70余年?,F在,在石林鎮西石林村、中石林村等村的老墻上,依然能夠看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標語。劉鄧大軍在石林奉行的“四不走”(院子不打掃干凈不走、損壞東西不賠償不走、借的東西不清不走、水缸不擔滿不走)軍紀,依然在群眾中津津樂道。曾經的法隆寺如今已經變成了石林會議舊址紀念館。

石林會議舊址自建成以來,已經成為了一座紅色的豐碑。2016年7月,石林會議舊址被評為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2016年9月被省委宣傳部評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同年12月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財政部等14個部委評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017年5月,山城區啟動了石林會議舊址保護提升工程,邀請國內專業設計團隊,以“紅色石林”為主題,對石林會議舊址紀念館進行了初步布展。同時,以石林會議舊址紀念館為中心,將舊址周邊劉鄧首長舊居、將軍柏、將軍崗、釋林人家等劉鄧首長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拓展為一條紅色教育線路,聯合打造石林會議舊址紅色教育基地。當年,石林會議舊址被評為第四批河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8年年底,石林會議舊址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景區。2019年,石林會議舊址被評為省級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

近年來,石林會議舊址積極發揮紅色文化教育、宣傳作用,利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清明節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祭掃革命烈士陵園等各類活動。本市及周邊省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小學生近年來不斷到石林會議舊址開展重溫入黨誓詞、重走劉鄧路等各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石林會議舊址成為了青少年學習革命傳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堂。截至目前,石林會議舊址已累計接待各級各類群眾1000批次約50萬人次,已經成為我省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教育于一體的紅色教育示范基地,是黨員干部了解黨的歷史、加強黨性鍛煉的重要場所,也是人民群眾增強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

 

 

發布時間:2021-04-12 10:30 來源:鶴壁新聞網
97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