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專題 > 慶祝建黨100周年 > 追尋初心 鶴壁印記 >

撫養數十位烈士遺孤——記淇縣早期共產黨員譚賀庭

撫養數十位烈士遺孤
——記淇縣早期共產黨員譚賀庭

 

譚賀庭(第一排右二)全家福。(家屬供圖)

譚家老宅。鶴報融媒體記者 祁凱燕 攝

□鶴報融媒體記者 祁凱燕

 譚賀庭,淇縣西崗鎮大李莊村人,生于1909年。1926年秋天,譚賀庭在開封兩河中學上學時,經教務主任吳丹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參與成立淇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

3月12日上午,淇縣居民趙希良帶領記者來到位于淇縣西崗鎮大李莊村的譚家老宅。趙希良告訴記者,他的父親趙清秀是譚賀庭的養子,直到結婚生子后仍和譚家人居住在一起,譚賀庭是他的爺爺。

“老宅西屋是爺爺當年為黨工作的地方,第一個中共淇縣黨支部成立后的第一次會議就在這里召開的。”趙希良指著老宅西屋向記者介紹,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后,隨著革命形勢迅猛發展,中共黨組織要求開辟新的陣地擴大革命力量。1927年2月15日,譚賀庭受恩師吳丹坤召喚,前往淇縣介圪垱村(自然村)參加黨的秘密會議,聽取中共衛輝地方執行委員會關于在淇縣開辟黨的工作指示,“在淇縣以成立國民黨縣黨部的名義開展共產黨的工作”。

1927年4月,國民黨縣黨部成立大會召開,到會70多人,會上一致通過譚賀庭任宣傳委員。與此同時,經中共衛輝地方執行委員會批準,第一個中共淇縣黨支部委員會秘密成立,吳丹坤任黨支部書記,介明堂任黨支部組織委員,譚賀庭任黨支部宣傳委員。譚賀庭受命后,與其他同志一起發動淇縣知識青年編印宣傳材料,并從家里拿出留聲機用以宣傳工作。譚賀庭他們通過公開宣傳與深入農戶家中訪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宣傳工作,很快影響了淇縣革命的發展形勢,聲勢浩大。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公開叛變革命,在白色恐怖下,中共衛輝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楊介人通知中共淇縣黨支部停止活動。第一個中共淇縣黨支部雖然只存在了幾個月時間,卻為朝歌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為我黨在淇縣的發展作了輿論準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入地下工作,先后三次被抄家

1928年5月,受形勢所迫,譚賀庭隱蔽了起來,之后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淇縣,譚賀庭拒絕給敵人做事。

1941年,譚賀庭任冀魯豫四專署參議。從1941年到1942年,譚賀庭的家是中共衛西工委的聯絡站,很多革命同志在其家吃住,為此譚家先后三次被抄家,損失了大量財物。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譚家人為革命事業奉獻的遠遠不止這些。“1947年,父親秘密前往宋村開展工作時被特務發現,在當地百姓的掩護下連續翻跳三堵墻才得以逃脫。”譚賀庭的小女兒譚改梅講起那段往事時忍不住淚流滿面,她告訴記者,當年她父親逃脫特務追捕后因擔心家人安危,便偷偷潛回大李莊村蹲在家附近的墻頭上查看情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抓走。在那次事件中,譚賀庭的母親被國民黨淇縣還鄉團匪首楊富用杠子壓斷了腿。

“奶奶被放回家后不僅一句怨言都沒有,還托人告訴父親,‘認準的道路必須走到底,要干就得干對人有好處的事兒,咱家有啥革命事業用得上的你只管拿走’。”在譚改梅的記憶里,奶奶每年收了糧食都會主動送到太行山支援部隊,只要有革命同志來家尋求庇護,總能得到妥善招待。在譚家居住8年的革命同志李先賢曾寫下《母親》一書,以此感激老人為革命事業作出的貢獻。

撫養烈士遺孤教導子女感念黨恩

“家里東屋放有一個舊箱子,爺爺在世時再三交代我一定要好好保管,那是有歷史意義的物件。”趙希良講起這樣一件事,1948年時,湖北省派來一位人稱“老燕”的地下工作者,其扛著箱子喬裝打扮成賣布郎,以此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在一次傳遞消息途中老燕不幸被捕,后被特務拉到河畔當眾處以酷刑,先后挖去耳朵、眼、鼻。“特務當眾施刑的目的就是警告其他革命同志,一旦被捕就會送命。但父親沒有絲毫退縮,繼續從事地下工作。”譚賀庭的二女兒譚春梅(曾用名)在旁補充,從那之后,她父親行事更為小心,為避免家人再次受到迫害,她父親將她改隨母姓,并交由親戚撫養。

新中國成立后,譚賀庭一直從事教育事業,曾任滑縣第一中學總務主任、滑縣城關高中副校長。“那些年,我們家里住滿了孩子,來來往往加起來得有30多個,村里人以為是我家親戚,實際都是烈士遺孤。”譚春梅告訴記者,譚賀庭在解放前后收養了不少烈士遺孤。

“父親從教多年來不斷發展學生入黨,同時對我們的要求也很嚴格,讓我們聽黨話,跟黨走,不給組織添麻煩。”譚春梅清楚記得父親的教誨,她說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和家人先后入了黨。

1981年,譚賀庭和家人一起居住在滑縣道口鎮苦水井街,直到1985年病故。

 

發布時間:2021-03-17 08:21 來源:鶴壁新聞網
97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