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紅館參觀學習的游客絡繹不絕
一、大石巖村的基本情況
鶴壁市淇縣大石巖村位于淇縣西北18公里的西部山區,屬靈山街道辦事處管轄,距辦事處11公里,面積為19.6平方公里,是國家及美麗鄉村和傳統村落,2019年12月25日,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2019年村集體收入為10萬元。
大石巖村是9個(東窯、大石巖、小莊、兩流水、陰窩、小春花、大春花、唐溝河、李溝)自然村合起來的一個深山區貧困村,全村共有428戶1325人,15個村民小組。其中貧困戶262戶,877人,貧困發生率近70%。2016年以前村兩委班子渙散,長時間選不出支書,村里群眾怨聲載道。由于修鶴輝高速和多方面原因,造成村里通往山外的道路崎嶇不平,村容村貌破爛不堪,有點能力的都遷到了山外,長期在家居住的多為老年人,沒有任何集體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是標準的產業空心、年輕人空心的村莊。其實,大石巖的自然風光很美,人文景觀也很多,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也留下蕩氣回腸的故事和傳說。由于位置偏僻、常年封閉,人的思想固步自封,形成了“守著金山沒飯吃”的艱難處境。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淇縣縣委為了更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脫貧攻堅”要求,實施“頭雁回歸”計劃,2016年10月,在外地工作多年的徐光響應縣委“頭雁回歸”號召,懷著一顆報效鄉梓的情懷回鄉創業,他結合村里實際,黨建引領,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實干為民,紅色研學,旅游興村,特色種植,紅色影視拍攝、短短4年時間,大石巖山路暢通,村容整潔,村民發展經濟的思想空前高漲,一派新時代的美麗鄉村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前來大石巖旅游、研學的人們絡繹不絕,先后榮獲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鶴壁市十大最美文明旅游村、鄉村旅游發展先進村、紅色旅游特色村等榮譽稱號 。徐光書記也先后被評為全國模范軍隊轉業干部、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河南省第八屆優秀復轉軍人、河南好人、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鶴壁好人、農村致富帶頭人、鄉村振興模范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二、紅色研學——探索鄉村發展之路
位于大石巖村西南部的紅山,又名紅山嶺,山上摩崖石刻的發現、開國中將皮定均在此山駐扎抗日歷史故事的發掘,讓這座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山嶺遠近聞名。
紅山山頂東側,一塊坐南朝北的巨石斷面上,刻有“君主令三千人,楊,天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破大石,高六十尺,長七十五尺,廣丈八”字樣。據考證,這塊摩崖石刻開鑿于北齊。史料記載,北齊高洋皇帝在位期間大興土木,在都城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內)大修宮殿和銅雀三臺。據專家考證,紅山曾是北齊皇家采石場,開采的石料用于鄴城建設或雕刻佛像。因這塊摩崖石刻外表和顏色極似沒有毛、帶有皮屑的毛驢皮,故被當地村民稱作“驢皮石”“豆青石”。
抗日戰爭時期,開國中將皮定均在大石巖村指揮了紅山戰斗也被當地百姓津津樂道。
1943年,國民黨大力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縣政府與土匪、日軍勾結,企圖消滅駐扎于淇縣西部山區的共產黨。1943年7月,在國民黨殘忍殺害八路軍談判代表后,時任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的皮定均決定反攻,派出1支八路軍隊伍從敵軍東側進攻,另派2支隊伍在敵軍東、南兩方進行圍堵,皮定均則親率一支隊伍在紅山設伏。在八路軍的強勢攻打下,國民黨新五軍十一團楊大牙部連連敗退,上了紅山,正中了皮定均的埋伏,最終帶領二三十人倉皇而逃,其麾下士兵全部投降。這次戰斗史稱紅山戰斗,這次勝利徹底打破了國民黨對太行軍區八路軍走向抗日戰場的阻撓,為共產黨成立淇縣抗日民主政府及抗日武裝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2018年10月,徐光書記投資30萬元設置了占地300平米的紅色道具展廳。展廳里,偉人像章、戰爭器械、布證糧票、通訊設備等1500多件“紅色”展品一應俱全,每一件物品都能勾起人們對那段難忘歲月的回憶和崇敬。來大石巖參觀游覽的客人,都會在這里駐足遐想,流連忘返。
為歌頌黨的豐功偉績,從2019年11 月份開始,徐光書記還投資200多萬元建設了600平米的“紅館”,館內設置偉人風采、中國精神、光輝歷程、將帥名錄、英模人物、廉政建設等板塊和內容,使廣大黨員干部在參觀中接受洗禮,錘煉黨性,激發每一個人立足本職建功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紅館”落成后,社會各界前來參觀學習,名不見經傳的大石巖門庭若市,名震四方。
2019 年3月中旬,一部反映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兒女為保護千年國寶不被日寇掠奪,奮起反抗、舍生取義的電影《鎮龍傳說》在村里取景拍攝,片中一半以上鏡頭是在大石巖村拍攝,參演的100多名群眾演員,全部來自大石巖村和附近村莊。2019年9月中旬一部反映大唐藥王孫思邈隱居五巖山懸壺濟世、采藥煉丹、著書立說的豫劇電影《五巖山》在村取景拍攝10余天。近期還有兩三部片子要在大石巖村取景拍攝,這進一步提升了大石巖影視基地的影響力。
為了推進紅色研學,徐光和村民戰嚴寒,斗酷暑,開發了4條旅游線路,
一號線洪荒游3公里;
二號線水系游2.4公里;
三號線洞穴游8.9公里;
四號線傳統游4.5公里,共18.8公里。
配套了能停二百余輛車的停車場,配套了日接待能力1000余人的服務區,200余人的會議室,可同時接待500余人就餐的人民大食堂。餐飲、會議、住宿為一體的培訓住宿樓正在加快建設中,預計今年年底就可投入使用,大石巖中心村美麗鄉村項目、沿街風貌提升項目正在積極有序推進,同時并對廊道、村莊和山體進行了部分綠化,。
確定的三大村集體產業旅游服務產業、培訓教育產業、紅色影視基地產業初具規模,給群眾的致富搭建了很多平臺。
人們來大石巖紅色研學,不單單是對大石巖的紅色文化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位戎馬一生、退休不褪色的徐光書記倍感親切和仰慕。對待每一期學習團隊,徐光書記都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召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的精神和事跡激勵著每一位參觀學習者正確對待生活、工作和學習。徐光已成為大石巖紅色研學的活教材。
據統計,在“紅色研學”影響下,大石巖村2018年接待全國各地參觀團隊197批次,2019年接待全國各地參觀團隊287批次,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仍接待各地參觀團隊180余批次,“紅色研學”在大石巖生根、開花、結果。
發布時間:2021-04-25 08:03 來源:鶴壁新聞網